集体备课是我校沿袭已久的备课传统,它给每个备课组提供一个统一的时间进行集中研讨,集思广益,共克难题。这对于备课组统一调配进度,对知识达成统一共识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记得我还是一名新教师的时候,经常揣着一些问题在集体备课时询问,总能在不同的老师那里获得满意的答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高三外语组最年轻的教师也已经有了十一年的教龄,每人都有过至少两次送高三毕业班的经历。大家对于教学进度、单元重难点以及碎片化的具体问题都基本能有自己的把握。大家只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就能默契十足地解决一周内的教学问题。那么剩余的集体备课时间就显得有些漫长了。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另一半的时间,开辟出更多的内容去激发和采集每位老师的教学智慧呢?我产生了主题教研这个想法。
主题教研,顾名思义就是大家针对某个重要的知识主题或者学生普遍存在的亟需改正的不良学习习惯共同探讨,对此问题的现状、成因、突破点、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法一一进行分析,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呈现每人不同的看法,启迪新的思路。这个主题不宜太大或太小。太大了会感觉无处下手,太小而碎了又经不住讨论。它大致分成三个阶段来走:
首先是准备阶段。周一刚上班,备课组微信群里每人会收到本周本周集备的主题,确定主持人。大家在周一周二两天上课之余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教训也可以拿来借鉴;也可通过看书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提前准备能让大家有话可说,有据可依。
两天后的周三下午是我们的集体备课时间,这是主题教研的第二阶段。每个讨论会基本遵循“发现问题(有必要时做调查问卷,获取一手可靠信息)---分析问题和成因---典型案例或典型表现---提炼方法---下一步的措施”的思路来走,一步一步深入探讨下去。整个过程中,主持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即要全程把握讨论的节奏和进度,也要在大家思维很跳跃的时候及时拉回来。一个讨论会三分之二的时间要着眼于“为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困顿于问题本身。在近两次的主题教研讨论中,我们有不少意外发现,很多问题是以前未曾考虑过的。我想让这些问题暴露出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直对问题的存在无意识而失去了提高自己,造福学生的机会。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我们外语组九人行,想必也能合成一道靓丽的教研风景。
第三阶段是集体研讨过后是老师们自我总结和提升阶段。同志们可以趁热打铁,在周四周五两天结合自己所教班的学情,做成学案和课件作为下周的研讨课展示;或梳理思路写成博文,进一步提高自己认知;或总结出这一主题的教学规律,提升到理论高度,甚至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教学论文。总之,虽然我们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学成绩,但从长远看,它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教研水平。
最后还要再补充两点问题:
一是关于主题的选定:学期初我拟定了四五个主题,例如 “如何指导学生听力训练?”、“高三外语学科专业技术能力比赛备考会”、“高考外语长难句的类型与解析”等,那么随着问题不断解决,会不会没有可探讨的主题呢?答案是NO,因为每一个主题被讨论时,都会有相关的知识触及到,衍生了下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其次,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新的高考形势,一批又一批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老师平日教学有意识地去发现、记录和思考,源源不断的活水会一直奔涌而来。
二是关于如何调动老师们研讨积极性的问题。多去肯定每位教师的付出,每位教师的观点都多予以重视和考虑,大家都懂得水涨船高、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几次有效的主题教研后,组里的老师都感觉有所收获,也就更乐意积极准备下一次的研讨了。
记得暑期奥运会后,中国女排郎教头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取胜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做好每一天的训练和比赛。每天的积累多了就是经验,经验多了就是应变,应变多了就是智慧。智慧一定要用心才能累积。”我们的高三教学也借此良言,用心体会,用行动践行,在每一节课中总结,调整和积累,照亮学生,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