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感谢我们历史组给了我这次展示自己、提高教学基本功的机会,也正是老师们的齐力帮助才能使我的第一次公开“亮相”进展顺利。我不是宿命论者,但我深信,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一定会得到很多“贵人”的扶持,我应该感恩!感谢历史组温暖大家庭中的每一员,感谢家人的默默付出,正是因为你们,我才能不惧困难,勇往直前。
这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四课理性之光,依据学校课改的要求,根据“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和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基本情况,我运用了“一案三学四步”教学模式,在反复打磨课件和学案的基础上,还算比较圆满地执讲了本次公开课。磨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虽然艰辛,但细细回想,苦中有乐,收获颇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爱自己的职业。选择了一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成长方式。教师这一职业能让自己在专业方面精益求精,不断进步,从而成就更优秀的自己。但是老师和老师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是自甘平庸还是不甘落后,是庸碌无为还是不断超越,关键取决于自己。人的潜力很大,有时候往往超出自己的想象,但关键是态度。对于我们新入职教师而言,这一点就显得尤其重要,是否爱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你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能走多远。有爱才有热情,有热情才甘愿奉献,甘于奉献才能走得更远。
其次是要早做准备。新教师可能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深不够透,因此在挖掘教材方面比老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不能成为咱们新老师不够优秀的借口。要想出彩,只有提前准备,深挖教材,广泛阅读专业书籍,拓宽积累的信息渠道,重新整合教材,才能在关键时刻见证厚积薄发之功效。这一次公开课我正式开始准备大约是在两周前,搜集资料,指导学生,调整思路,不断修改课件和学案。但其实真正开始准备是在教师编的考试过程中。在准备教师编的过程中,我养成了一个比较好的习惯那就是广泛阅读与搜集资料,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版本的教材。现在看来,这个习惯还是比较适合自己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嘛。
还有就是要重视团队的作用。德国总理默克尔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走的快,那么你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的远,那么就一起走。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时代。面对教育改革的日新月异,每位教师都承受着空前的挑战和压力,这就特别需要杜绝以前教学中那种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特别需要教师的团队合作,特别需要教师之间彼此支持,相互切磋,相互学习,资源分享,形成合力,共同成长。而我们长城中学的历史组团队就为我们组的新成员做了一个很好地榜样。历史组的前辈们不仅在常规的教研教学活动中充分显示了团队的凝聚力,平时在每一次备课过程中都互相集思广益,相互探讨,对年轻老师们更是有问必答,悉心指导,全员参与。这种对专业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浓厚的“团队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年轻教师。老教师们的不遗余力让我们有什么理由松懈?生活在历史组的幸福大家庭中,我深感: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百舸争流的时代面前,要想勇立潮头歌大风,只有众人划桨开大船!我本次公开课的圆满是历史组集体的心血凝结。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你的学生,把学生摆在优先位置。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在于老师设计和讲解得怎么样,而在于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和参与,学生表现之精彩才是课堂出彩之处。要做到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看起来容易,实则不易,尤其是对于新老师而言。因为绝大多数新老师还处在关注自己的阶段,比起关注学生的表现,我们更关注的可能是自己能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说得更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在意自己是不是能语句通顺地讲完一节课。这一次公开课我虽然提前对学生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指导,但我知道,其实我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还是比较生硬的,这些都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我想,什么时候学生能够在我的公开课中有“即兴成功”的体验,我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成绩只说明过去,未来在向我招手,我应负恩前行。感恩学校,感恩组内恩师益友,感恩挚爱家人,而感恩的最好方式,应该是站在他们为自己搭建的平台上,不辜负他们的期许,深刻反思,不断突破,重知厉行,勇于创新,以更优秀的自己,去回报他们的信任和培养。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