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太完美就是不完美

[日期:2010-09-03] 来源:  作者:索非亚 [字体: ]

    我们经常在一些赛课现场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教学时间分秒不差,课堂气氛热烈异常,学生答问侃侃而谈,整个课堂完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特别是课堂上学生的答问,问题的分析、重难点的把握、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语言的表述均堪称标准答案。无赘余,无欠缺,无表述不清,无答非所问,多一词太多,少一词则太少,完美得令听课者咋舌。实际上,在千千万万的教学课堂中,哪里能见到这样完美无瑕的课堂?在数以亿计的学生之中,有多少如此聪颖的学生?除非是有意挑选的学生和反复演练的课堂,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达到如此完美的效果,既无可能,更背离了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

 

    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并得到情感熏陶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感受知识、探究新知、并在反复练习之中培养能力获取情感价值熏陶的重要阵地。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新知,从获取知识到形成能力,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并最终达成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思索、探究、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片面到全面、由粗糙到完善的过程。另外,由于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教学环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氛围与预设不一致是完全正常的,因为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怎样的动态生成,教师是很难把握的,甚至是不能把控的。再则,学生身心融入课堂之中,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是课堂的理想追求,但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视野、判断分析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有可能他们抓住了一个角度而忽视了另一个角度,专注一个侧面而舍去了另一个侧面。凭他们的年龄、阅历、知识、实践、思维能力是不可能把问题想得非常周全的,把问题回答得面面俱到。因而,学生回答问题有缺陷、有赘余、有语无伦次、有答非所问都是很正常的,是无可厚非的。圆满的课堂,显然是一场精雕细琢、刻意为之的表演。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场所,不是舞台和表演的场地;是学生寻求探索,经历挫折磨砺,遍尝酸甜苦辣,感受失败成功的场所;是师生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生成新的智慧和能力的场所。因而,它具有原生本真、动态生成、圆缺兼具的特征,它追求的是碰撞互动中本真状态,追求的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和放大而不仅仅是结果。它不惧缺陷,不怕缺点,无所谓失败,一个环节的不足,一节课的失败,可能就是下一环节、下一节课的成功。课堂有瑕疵和缺陷才是本真实在的课堂,也才是具有实效的课堂。没有瑕疵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完美的课堂是不可信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似月有阴晴圆缺一般。完美的课堂是每一个教师都盼望的,但也许他一辈子都难以达到。因为,太完美就是不完美。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