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的推行下,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层层叠叠,为求新求变,很多人在不断地随波逐流。其实我们在推新时,有些旧的是可以继续推行的。
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教育指导思想。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学有所获。由于学生有个别差异,在教学中可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三、每个学生都有自由想象的创造空间,让其大胆创造、发挥。教学中可设计多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课堂的效果。
本着这个主导思想,有些我们是可以随波逐流的,比如学案导学。顾名思义,导学案的作用就是导和学,我一直在用学案教学,感觉用起来特别顺手。老师在做学案之前必须把教材摸透,钻研的同时把握重难点巧构思。这样题目能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基础性的问题,也有选择性的问题。有难有易。再如“探究式教学”,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合理的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体现。
但是有的时候求变过程中,这个变做得太过了。
现在,“探究式教学”成为潮流,时下流行。以至于很多老师每个知识点的引入,都有了“探究式”固定模式,就是“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一堂好课,教学内容是躯体,教学方法是灵魂,是好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活灵活现,两者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切实际的、教条的、为了追逐潮流的教学方法就是对教学方法的“滥采乱挖”。再如学案教学是不错,可是很多老师本末倒置,以为的讲解学案而忘了回归课本。而且有的时候学案的设计不能够得心应手的应用于教学,只是中有些没收测绘那个贵的几个题目和知识点的堆砌。
我建议可以在推新求变中有几个度是墨守成规的:
一:教学方法的尺度。这个标尺就是课标,认真拜读,有度可循,讲课才不会迷失知识的方向。这样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教材与生活、知识与技能、练习与备考等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师思维的广度。这就要求老师要博文广志,博览群书,知识如海洋,才能载着学生之舟远航。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指挥着知识前连后引,思维敏捷,课堂含量高。
三:教学设计及习题的梯度。学生个体各异,接受知识的能力各异,内容的难易各异,教学设计要体现知识的难易和教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