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梵高奶奶”给我的感悟

[日期:2010-09-23] 来源:  作者:三月雪 [字体: ]

周末,偶然翻开我订阅的杂志《中老年保健》-------别笑我,从青年时期就喜欢看--------翻到后面,一篇文章吸引了我------《“梵高奶奶”的故事》,心想:是不是梵高的奶奶养老保健很有一套?再一看,不是这么回事,原来是说的一个中国的农村老太太的故事,而且早已走红网络出名多年,只是我孤陋寡闻而已,下面就把我从网络上看到的这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摘录下来,一起欣赏吧:

 

 

 

她是一位75岁的农村老太太,从未出过远门,三年前才客居城市。

她一生不曾识字,也没有学过绘画,却一画惊人。网友们惊叹于她的天

赋,称呼她为“梵高奶奶”。她的画带给人们惊喜,也点燃了所有都市人

压抑心中的乡愁……

  她叫常秀峰,今年75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个普通老

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

极力坚持下,她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不习惯都市生活的节奏氛围。刚到儿子家,老

太太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让老

太太常常产生迷路的惧怕,于是便很少下楼,渐渐接受了闷在“小鸽笼”

的生活。

  在儿子家,老人津津乐道地为三岁的小孙女讲家乡故事。说到自家种

植的山楂树时,老人描述,果子是红的,树叶是绿的,但任凭如何描述,长

在城里的孙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样。有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

太太顺手拿起了蜡笔,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涂鸦的阵营,把果子涂成红色,叶

子涂成绿色,在白纸上画出了山楂树。一瞬间,小孙女全明白了。

  以后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

机会,做美术编辑的儿媳妇看见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立

刻震惊了。儿子、儿媳妇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

天赋,一出手,竟然就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

大愉悦。儿媳妇发现,老人那些简单而来源于生活的蜡笔画,很容易勾起

人们对小时候生活的种种回忆,很容易被画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真诚、自然、

纯朴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

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区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

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而且,老人的画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在老人的

笔下,自己曾经居住并抚养5个孩子长大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

灿灿的向日葵以及山里顽皮的野猫、小鸟等家乡的一切都显得分外美丽。

  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老人的伙伴。从2003年至今,老太太一共画了一百多

幅作品。

  200619,老太太的儿子先生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

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

然迅速走红。

  2006213,《南方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

绘画经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报》等各大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

2006623,老太太还被凤凰卫视请到《鲁豫有约》直播室。直爽、朴

实的老太太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2006722,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

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

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

国农村的梵高”。开博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作点击率都在

2000次以上。一时间,“梵高奶奶”的称号红遍整个网络。

  2006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那里,老

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

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

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

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

的儿子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

非常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

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红”毫无概念,鲁

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

个吧。”观众笑场。 此后,老太太一下成了广州名人。并不常出门的她,偶尔

在儿子和儿媳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园游玩时,常常会有人请她签名,向她求画,

不识字的她只能照葫芦画瓢签上自己的名字。

“梵高奶奶”依靠网络走红。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更是

纳闷。她说:“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

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就

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

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城里人。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

打发时间的“事业”,还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对此挺高兴。

这就是“梵高奶奶”!

 

 

 

这位老太太是一位比我的母亲还要大几岁的农村普通妇女,在她七十岁以后,有了这样的充实而幸福的生活,我真的为她而感到高兴,为她儿子儿媳的孝顺而感动。

看过这个故事,我想说些什么呢?

1:老太太的画为什么走红?因为大家在老太太的画中,读到了浓浓的乡愁,点燃了漂泊异地的人们对童年、对父母、对乡村的追忆和思念。《冬天里村庄的亲人》、《夏天的荷》、《秋天的高粱》、《玉米与豆角》、《石头、猪圈和鸡》、《江家老屋和古树》……使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图景浮现在我们眼前。梵高奶奶、梵高奶奶的画作让人们感动了。

2:老太太是用“心”画的,她画的画能感动人,就是因为两个字:用心。这就是她成功的秘密。心是个什么东西?心其实就是爱,是投入,是心思,是痴迷,是陶醉,是融入,是心无旁骛--------注意,三月雪在这里说的“爱”“投入”“痴迷”“陶醉”“融入”等等指的是老太太对她的家乡,她的过去的生活的“爱”“投入”“痴迷”“陶醉”“融入”!

3:老太太是用“一生”在画,这些画不只是画,是她一生的回忆,或者就是她一生农妇生活的回忆录的一个一个的片段。

4:凡事,皆有可能。网络时代有时会奇妙到连她本人和她周围的人都无法意料。我们不少同志不到五十岁就感觉老了,和这位七十几岁的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对比一下吧,记住这句话:凡事,皆有可能。

 

我们学校学习美术的学生比较多,把这样的故事给我们的学生讲讲吧,画画不只是靠技术,更要用心,用情感,用对生活的热爱。。。。。。。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