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人也圆,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个很隆重的节日,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赏明月时的诗情画意让人憧憬,让人留恋,古情旧味让人咀嚼,让人回味。
想起小时候每逢中秋,老人们总要给我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那时的月亮或许是因为环境没受到污染,显得格外亮。远远望去,月亮里面好像有棵大槐树,弯弯的,槐树下好像有一个老奶奶在纺线。小孩子并不能体会“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的惆怅,那些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和甜蜜可口的月饼便成了我们对中秋节无比期盼的理由。儿时每次唱起喜欢的歌谣“八月十五月儿明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啊,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片月饼一片情啊”,脑海中便浮现出一个个大月饼,馋得直想流口水。那时的月饼品种不是很多,市面上见的大多是以五仁馅居多,实际上也不是真正的五仁。里面夹着令我十分憎恨的青红丝,还有核桃、花生和冰糖,吃进嘴里噶嘣脆响。有时运气好还能吃到白糖花生肥肉馅,一口咬下去,就能看到月饼中间的一大块肥肉。现在想想觉得不可思议,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竟都是好东西。还有,那时的月饼一般都很硬,除了内馅和外皮的比例不如现在的广式月饼合理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秋节前家里的月饼是不能吃的,要做走亲访友之用,好容易盼到中秋节这天,这一块块月饼不知经过了几家人的“传递”,变成硬邦邦的。可是我们啃着硌牙的月饼,心里美滋滋的,小小的月饼里融入了多少温暖的亲情啊。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记忆中只有三个中秋节是在异地度过的。大一那年很幸运,中秋节恰在国庆长假内,对于刚离开家门在外求学的我而言,长假回家还能和家人一起过个团圆的中秋节,这是月亮奶奶给予的极大恩惠。之后三年的中秋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宿舍五个同学有两个是北京当地的,每次看她俩欢天喜地地回家过节,剩下的我们三个心里都是酸酸的。以前一直以为自己还很独立,唯有生病、过节才会万分想家。记得大二那年的中秋,我因着凉感冒躺在床上,迷迷糊糊似醒非醒之时,同宿舍的同学非常兴奋地把我晃醒,揉揉眼,才发现她手里拿着几块精美的月饼,原来是学校过节发的“福利”,大小和光盘差不多,白莲蓉双蛋黄的馅,我们俩一番狼吞虎咽,吃完了顿时觉得感冒好了很多,舍友跟我说笑:“吃饱了,这下咱俩就都不想家啦!”一块蛋黄月饼,抚平了我们内心的孤独,为我们这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学子带来了那么多心灵的安慰。
又是一个秋风乍起,飘零的树叶轻舞飞扬的中秋节。敲下的散发墨香的文字,只是一种对随风往事的回忆,那些悸动的岁月,美好的时光留给我的是对中秋节的无限畅想:月宫里的桂花树是否还在散发着阵阵幽香?寂寞的嫦娥是在浅斟低唱,还是在轻舞广袖呢?一直忘不了儿时月饼的味道,冰糖馅的甜蜜,青红丝的烦恼,闲暇之余,自己动手做了几个,不能让儿时的月饼味道只留在遥远的梦中吧,也送于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各位博友、老师。月到今朝分外明,斟一杯美酒,感谢上苍赐予我们高悬的玉盘,如水泻般的月光。“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传递的是人们亘古不变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