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流传很广,但我觉得它说的太绝对,影响成败的因素很多,重视了细节未必一定能成功,不拘小节未必一定失败;工作性质不同,要求也不同,主管“宏观调控”的,应多从战略上考虑,不要陷于事务性的细节,负责具体工作的则必须高度重视战术细节。教师的工作讲究因材施教,需要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乃至对教师自身有一个细致的把握,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目标和过程,才有可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因此需要重视细节,精益求精。下面结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序曲”的选择。
在《文化塑造人》这节课中,有位老师播放了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无动于衷的,既不知道曲名,也不会欣赏音乐。当然说句“对牛弹琴”是很轻松的,但仅仅这样抱怨是没用的,只能说明我们在把握学情上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事后平心静气的想想,据此抱怨学生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的学校教育何曾教过、欣赏过《梁祝》?我最早接触《梁祝》是在大学的公共课上,从自己的高二到现在接近30年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的音乐教育到底有多大的进步?
我在教《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想在课前播放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既提前渗透一下多样性,又可烘托一下气氛,《梁祝》之类的音频是不能再放了,于是放了一段《大河之舞》的视频,《文化生活》这本教材的第一幅图片就是《大河之舞》。但遗憾的是这段舞蹈还是很难吸引学生,于是在上第二个班时我换成了我国民歌经典《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当时手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吴雁泽的,一个是郝歌在《星光大道》演唱的,考虑到吴版虽然经典,但恐怕多数学生不知道吴雁泽这老头是干什么的,远不如对郝歌熟悉,再者一个外国人演唱中国的经典民歌,更契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教学内容,于是放了郝歌演唱的,总算是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问题的设计。
以本节课的第一组问题为例,第一个班是这样设计的:
“(1)观看《懂你》视频,说一说长城中学06级十班开展了哪些班级文化活动?”
“(2)你喜欢丰富的班级生活,还是单调的生活?据此猜一猜:这些班级文化活动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这里的“《懂你》视频”是我的06级十班自导、自演、自编的一部音乐电视,在上第一次课时,一开始学生比较拘谨,气氛不太活跃,为此第二次课我先变得幽默了一点,在问题前打出一段文字:“下面这部音乐短片是由我国一位多年有身份 证的老编导和一群在国内外都有名 字的青年人联合制作,请耐心、仔细观看,然后回答问题。”动画效果方面,声音选择的是“打字机”,动画文本选择的是“按字母”,目的是给学生增加一点悬念,营造一种出人意料的气氛。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说不出几个活动,有的可能只看热闹了,有的是看不出来,有的是没有随手记下来,看完了也就忘的差不多了,于是第二次课我把问题改成“(1)说一说:片中有哪些文化活动?看看哪个组找的多、找的全。”
对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非常实在,真的在那里“猜”,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差,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运用什么知识来分析,于是我把问题改成“(2)想一想:在班级生活中,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请运用前面学习的文化影响人(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塑造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的知识,结合片中的一个活动(或自己班里举办的活动)谈一下你的理由。”这两次问法实际上涉及了三个层次,一是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班级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二是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知识分析班级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第三个层次是运用前面学习的文化影响人(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塑造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的知识,分析班级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为了学生更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在回答问题前,我又出示了片中的文化活动:感恩教育、合唱《懂你》、母亲节祈祷、办“妈妈我爱你”黑板报、老师与家长的通信、校园摄影;举办“时事辩论会和师生交流会”、“包水饺、庆元旦”、“心灵深处的香格里拉”学习生活交流会、创办班级文化社团“长城传媒社”、“长城电视台”,拍摄音乐电视,开展“学礼仪,讲文明”活动… …对“自己班里举办的活动”我又引导学生回忆刚刚举办过的合唱比赛、经典诵读活动等。
这些改动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更适合了的学生水平,因此上起来课来更加流畅了,效果也更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