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资料包括教参,全凭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次整体把握。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次备课---一边教一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三个关注重点为:(1)关注自我。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学科素养完成第一次备课。在此过程中,细心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从不同的角度挖掘知识的内涵,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学蕴涵了教师的智慧与创造。
(2)关注文献,关注他人观点。这是一个学习他人的过程,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事等方式,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和教学素养。现代化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已知领域,要敢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超越自我。
(3)关注学生,立足现实。学生是教学中重要的资源。这个资源被开发的程度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只有在关注学生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再精妙的备课内容和方式,如若不能够为学生所接受,不能使其转化为易于吸收的东西,那就无异于空中楼阁,好看而不实用。
两个反思为:理念反思与行为反思。理念反思体现为课前与课后基于理论观念备课基础上的反思。行为反思体现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这两种反思的结合与完善,必将推动教学理念与效果的进一步升华。
在日常的备课方式中,有的教师习惯于闭门造车,满足于已知知识,不注重学习和与他人交流。有的教师懒于动脑和动手,习惯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课件,全盘搬用。课堂教学中存在教条主义,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大部分教师则是先学后备。尽管在学习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想,但“先入为主”造成所学的知识和教法对自己的影响过大,导致课堂教学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现象,没有多少自己的特色,长此以往,创新流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