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追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为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层层深入、步步登高,教师应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巧妙追问。
首先,为追问的顺利实现精心准备、科学预设。
1、围绕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教法与学生。寻找课堂追问的焦点,侧重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准确切入。
2、精心设问,注重启发性、层次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要让问题仅仅停留在“好不好”、“对不对”的简单提问上。教学的艺术在于启发与点拨,要通过追问激趣、置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探求新知、提升能力与培养情感的目的。
其次、课堂追问中要准确定位,科学引领。面对新课改的形势,要摒弃传统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协作者、赏识者的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尊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驰骋、灵感迸发。
再次、把握时机、巧妙追问。
课堂中的追问要凸显教师的教学机智,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情况找准时机、巧妙追问。
1、在平淡处追问---激活思维
教材内容平淡无奇,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科学地追问,会使教学内容脉脉生香,使学生的思维由此逆转,产生化腐为奇的效果。
《理性之光》一课中“康德”一目涉及到的康德的思想主要有:“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即“以人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的几句话并没有触及其实质所在。可设问:以上思想有没有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什么思潮?(人文主义)康德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又体现在什么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简介,得出答案:康德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康德与前几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前几位是政治思想家,康德是哲学家。康德的思想是为前几位的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层层追问,使学生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理解,并对几位思想家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比较。
2、在意外处追问---生成精彩
课堂中随时有意外情况的发生,教师不应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要学会跳出预设的藩篱,善于发现美丽的风景。对于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突发现象,要及时调控好课堂秩序。不妨用幽默的发问、机智的点拨,尽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对于设问中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应适时地鼓励,积极地回应,巧妙地追问,让智慧与创新之花在课堂上美丽地绽放。
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教室里飞来两只小麻雀》,讲的是某小学的一位老师上课时突然飞来两只小麻雀,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好奇,他们议论纷纷,有的甚至跑下位子去捉麻雀。老师一看,强力制止可能效果不好,于是将计就计问学生:“你们说怎样处置两只麻雀呀?”学生众说纷纭,老师并不急于评判,而是话锋一转:“如果你是小麻雀,你希望大家怎样处置?”这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放走小麻雀!”老师又问:“为什么呀?”学生说:“因为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小麻雀!”课堂即刻变得安静下来,教学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里,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而且较快地将课堂转入正轨,可以看出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
3、在错误处追问---增强认知
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有人说,尘埃里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在学生产生错误的时候适时纠错,进行暗示性地追问,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端正了认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学到《新文化运动》一课的背景时,我让学生依据教材概括运动的原因和条件。学生在提到经济和阶级条件时说: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壮大”表述错误)我并没有接着指出其错误,而是追问:“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斗争有没有成功?”(没有)“为什么不会成功?”(受时代和阶级局限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所以在这里能不能说力量壮大?应该怎么表述?”(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发展。)不接着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追问与引导,使学生自觉纠正了错误,而且加深了认识。
4、在情感深处追问---叩击心灵
历史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堂内容的精髓,通过巧妙追问,适时地进行情感教育。
在讲授文化史“后印象派绘画”内容时,引导学生思考:“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后指出:“著名画家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的绘画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追求?”学生回答后接着再问:“这样一个追求光明、热情、热爱生命的画家最终的命运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虽然凡高最终自杀,凄惨地死去,但是他的画作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巨作。最为一代名画家,我们从他的身上应该学习什么?你还受到什么启发?
层层追问,拓展了知识,而且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
5、在重难点处追问---水到渠成
重难点的突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精彩的课堂追问,可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使知识的掌握深入浅出、水到渠成。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概括教材最后一段,然后设问:“运动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教师再问:“从运动的内容来看,哪一条最能说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即“打倒孔家店”)深层次引导:“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原因是什么?”(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北洋军阀利用孔子进行复辟,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所以反封建必须反对儒家传统道德。)继续设问:“由此可见运动对儒家思想采取和态度?”(完全否定)“这种做法是否完全正确?”(不完全正确)“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结合前面的内容分析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学生理解、掌握了重点、难点内容,又提高了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有效的课堂追问能够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飞向理想的国度。课堂追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充分显现,是教学智慧和情感的深情流露,也是生命课堂的本真表现。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中精彩演绎,让思维在追问中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