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课组织的过程中,不少老师多次问“什么样的课才是创新课?”“怎么才能上好创新课?”说实在的,由于我个人的水平有限,实在不敢回答这两个问题。要说“有创新的课就叫创新课”,好像有点囫囵吞囫囵。
什么是创新课,好像说不清楚。但,什么样的课不是创新课,我可以说上两句。
首先,我认为:重形式轻内容的课,不能叫创新课。很多参赛教师认为,既然创新课是一种“概念课”,既然创新课的关键在于创新。我就大胆地创新好了:课的引入,我用多媒体放影视材料;课的过程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研究讨论;课的总结,我让学生总结,我还设计了课堂游戏,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有趣……。你看,形式多样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样上怎么样呢?事实上,我感觉: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离开了适宜的内容,仅仅追求外在的形式是不可取的。有的选手,就是用丰富的影视材料引入:亚运会的“小蛮腰”、长江大桥、腐蚀的战舰……。然后引出课题《铁及其化合物》,引出课题后,课件上的这些资源就扔掉不管了,其作用仅仅是引出了课题,我感觉到很可惜。
其次,重内容轻效果的课,不能叫创新课。教学内容的取舍、调整和整合,要适合当前的学生,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内容少了不行,内容过多也是不合适的。有些选手应用多媒体,内容过多。什么知识点都要先引入,再探究,后师生总结……。知识多、例题多、练习多、联系实际多……。总之什么都不少,学生只能是看着课件,一版一版地“过电影”,看得多,说得多,思考的少,动手的少。一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但效果怎么样呢?只有学生最清楚。
另外我感觉到,创新课首先应该是有效的课。有效的课就是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课。有的选手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政治+地理”课。如果说学生学习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后的收获仅仅是“哎呀!我真想去看一看北京的秋色啊!”我认为这节课上偏了。学了这节课后学生最好是得到这样的感受“哎呀!郁达夫把北京的秋色描绘的真好啊!我真想下课后马上写一篇“家乡的秋”或“泰山的冬”……”。
创新课应该是有创新的课,没有一点创新的课肯定不会是创新课。课堂的创新,一是内容的创新。在用教材教的同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减少,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知识呈现的先后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分散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目的就是适合学生和当前教学的实际;二是形式的创新,不创新不行,但乱创新更不行!创新要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要求;三是评价的创新,课堂的评价和反馈矫正容易忽视值得研究。
我感觉,不论什么课,都要设计并突出一个“生长点”,或者叫做这节课的“根”。师生从这个“生长点”出发,对课的内容进行有序的探究,整堂课最好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紧紧的穿着。这根线也可以叫做“藤”,要学习的知识点就是这根“藤”上的花、叶和果。这样的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以上是在组织和参加创新课评比中的一点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