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高中新课改的一种必备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巧设问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教学重在学生理解,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在逻辑上都较为抽象,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老师可通过创设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概念的深刻要义。譬如,进行函数单调性概念教学时,通过具体而直观的函数单调图象,层层辅之于相关的逻辑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描述出函数单调性的特征,这就便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其次,巧设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通过巧设问题,可以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联想、学会记忆,从而最终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用于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譬如,在讲解递推数列求通项时,其中必然要讲到“累加法”,但如果直接将累加法抛给学生,则会让他们感到特别突然。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带着问题促使学生去分析、归纳和联想,到达一定关节点时,数学老师则进行必要地点拨,这会对学生起到“一点则通,一通则灵”的效果。
再次,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巧设问题还体现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设计上。通过一些相似性或相反性的系列问题的切入,引入典型例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去思考,并对例题的条件、结论的变式进行延伸,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授《异面直线》这一节前,为了使学生对异面直线有深刻的理解,课前笔者特意找了几位学生询问他们预习的情况。了解下来后发现,大多数学生虽能够摆出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但对于异面直线的定义和本质却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精心设计了以下的问题串:
(1)什么是异面直线?你能用两支笔摆出两条异面直线吗?(起点低,学生容易完成,提高学习兴趣)
(2)你能在正方体中,找到与异面的直线吗?(由实际模型向抽象模型转化)
(3)你能在纸上画出两条异面直线吗?(通过作图,使学生认识到异面直线的认识和判定需要借助平面来完成)
(4)判断:下列关于异面直线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1、空间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2、某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外的一条直线;
3、分别在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4、不同在任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5、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6、空间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
7、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两条直线。
(通过甄别和判断,使学生对异面直线概念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5)你能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吗?
(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和建构过程,能够非常顺利地归纳出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在教学时,要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能放手的地方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远比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要有用的多。坚持这样的建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乃至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