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刚刚入职不久的数学老师,非常有幸参加了教务处牵头成立的“教师成长共同体”。记得在10月12日“教师共同体”启动仪式上,数学组的前辈们结合自身的发展经历,向我们这些刚刚入职的年轻数学老师毫无保留的给出很多的建议,听后深受鼓舞,其中讲到的身边名师成长经历对我触动很深,在一名老师成长道路上,关键期就是刚入职的几年,幸好入职以来一直有师傅相伴,也幸好有这样一个组织让我们快速成长。共同体成立后我们在一块共同研究高考题,一块阅读教材教法的书籍,无论在高考题的研究还是平常教学方法上相互交流,共同成长。共同体让我们找到了成长路上的伙伴和师傅,让我们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迈的踏实有力。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了下发的《高中数学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法》第一部分解读篇,把自己的感悟分享如下:
对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通俗性解读中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必须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变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为课程决策者,创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学习和吸取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发抨的机会、数学问题情景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
课程理念提出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10个明确的基本理念,即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差异:倡导积极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同时数学的教学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实践能力。改进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使高中数学课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在课程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与魅力。
阅读数学学习方式和高中数学教学,深切感受到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摈弃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
总之,新课改,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新的教学思想,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学、乐学、想学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