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良好品格及精神气度。它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独特的个人魅力。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对学生精神气质的培养,强调“教育在于变化气质。”
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总裁俞敏洪观察到中国学生身上的两大缺陷:一是他们的人生方向和本身的精神状态(比如面对挫折、失败时的心理状态、坚韧程度,以及对未来执着的追求方面)。二是价值、道德体系方面的欠缺。因此认为如果光教给学生知识而不教给他们别的什么,最后培养出来的也许是一个卖国贼。他特别强调:“一个民族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气质,那么,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让我们看看一些世界名校的校训:
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由此,我们看到了这些名校上空闪耀着的神圣而璀璨的光芒,这种光芒必将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使其能够勇于承担,乐于追求智慧和美德,学会理智、自信与成熟,并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不断超越······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创办了育才学校。它汇聚了国内众多文化教育名人如郭沫若、夏衍、翦伯赞、何其芳、田汉、吴玉章、艾青、贺绿汀、戴爱莲······这些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历史学家、舞蹈家,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丰厚的学识和素养、高尚的人格润泽了一批批东方之子,使育才学校成为重庆乃至全国名声最响的中学之一。
济南一中有着醇厚的文化氛围和悠远的育人传统。一百多年来,济南一中以不屈不挠、勇于奋进的精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的品格,民主科学、严谨求实的作风,为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英才。如邓恩铭、楚图南、季羡林、臧克家、贺敬之、罗干、欧阳中石等以及陈力为、叶连俊、马祖光、袁业立、崔尔杰、王恩多、彭实戈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浩等为代表的莘莘学子都是先后从这里走出来的。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教育在坎坷中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始于洋务运动。运动中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容闳、詹天佑等赴美归来,充实到各个领域,为多灾多难的民族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战火中生存的学校为社会输送了众多志士和勇士。在他们走向战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知识诚然重要,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用大无畏的品格,用无私的奉献精神,用卓越的智慧和信念翻开了祖国新的一页。
“求学为何?学为人而已”,学校教育应以陶冶人格为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善人格、锻造品格,施展个性和才华,让人文的光辉充满校园的角角落落。
一所名校,必有着严谨而开放的校风,有一群具有丰厚素养、敬业爱生、品格高尚的教师和一个精诚团结、有远见卓识和魄力的领导班子。唯有此,“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现象才不会存在,而代之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胜景,学校才真正成为学生追求知识和陶冶精神的乐土。
如何进行精神气质的培养?可采取一下方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程度,丰富其学养;教师教育和示范;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提高文学艺术修养,陶冶情操;锻炼交际与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社团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参加公益活动等。
只有注重深邃的内在品质的提升,才能够为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后劲。所以,学校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精神气质的培养。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