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 在古代,教育一词被解释为:教者,上所施,下所效,先觉教后觉也;育者,生育、培养、培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也。讲得通俗点,“教“为上做下学;“育”为正确态度对待客观。教育最终目的是以正确的习惯和态度对待客观。可见教育是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重在启发、唤醒,以追求自我的觉醒。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分数貌似是唯一的指挥棒,在它的驱使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被“标准答案”抹杀了个性的孩子,又怎会有创新的意识?再来看看那些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是否真正关注过他们?难道只有在他们犯了错误以后,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些错误?或许在一开始都是训斥上几句,然后苦口婆心的劝导,最后让全程保持沉默的学生立下保证,迫于压力,学生只好“违心”地保证说“再也不犯”。之所以用“违心”一词,是因为教师的说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犯错的学生下次依然会犯错。三番五次,这样一来我们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孺子不可教也”。有时也在想,如果孩子们在刚接受学校教育时,家长、老师都去关注他们的内心,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到了高中阶段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他们成长阶段的每位教师都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他们是否就不会这么自卑?说到底,这些“问题学生”太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唤醒,正因为他们的无知和蒙昧,才需要我们的耐心指引和心灵的抚慰。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使优生更优的确是每位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可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唤起“差生”对自我认识的转变,唤起他们对他人、对周围事物的热情与执着,从而促使他们完成心灵上的转向,或许这更能体现出教育的真正意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那些单纯、敏感的心灵更需要我们播撒阳光和春雨。有一天,当他们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感受到自我改变带来的喜悦时,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直所期盼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