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从“万马齐喑”到“畅所欲言”

[日期:2011-04-06] 来源:  作者:羊一只 [字体: ]
      在高中的课堂上,我们很难看到一双双高举的手,很难看到学生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高中生们都是安安稳稳地坐在位置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并且往往手里还拿着笔,随时准备着记下老师的“经典语录”。课堂几乎成为了我们老师的独角戏。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也并不是都无话可说的。你看课余时间,那些课堂上的沉默分子,却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课余的时候,他们说话不受约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的都是心里话,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都是自己急于表达的想法,说的时候他们不用顾及对错、好坏,只要别人能听明白就行了。这样,说话就成了本能,能了一种欲望。而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会用很多要求来限制学生说话,要说得对题啦,要说得生动啦,要说得跟老师的想法或参考书上的答案一样啦,有时我们还有意无意地教给学生一些套话,如“因为课文写得很生动,所以我喜欢”,“他读得很有感情”,“这个句子写得很具体,很好”等,结果,一旦这些套话用完了之后,学生就不知该套什么话了,前面的学生把套话用上了,后面的学生便无话可套了。由此看来,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合老师的意,该怎么说才算说得好。
     
学生自主的回答是学生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
     
我们应该怎么办?
     
1、还原“说话”的本质
     
我想我们应该给学生还原“说话”的本质,在课堂上“说话”也可以像在课外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是围绕着学习内容就行了。至于说得对不对,说得好不好,老师没必要急着去考究,去下评论。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我想我们还应该给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说话”。我们现在一个班有三四十个学生。我们可以暗自算算,一节课里面,有多少个学生有说的机会?一个学生平均一节课里能说多少句话?一个学期下来,有多少学生可能在课堂内一句话也没说上?“说话”虽是一种本能,但也是需要训练的,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说的机会,想说的欲望自然就慢慢消失了,久而久之,便难开金口,有话也不想说了。
     
不过,学生说的时间又从何而来呢?我想这需要我们老师忍痛割爱,把自己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习性改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上的时间也是学生的,我们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不要担心自己讲少了,学生便学不到知识,或学少了知识。新课标中指出,在中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知识传授,而是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有了能力,还愁学生学不到知识吗?而“说话”就是一种能力,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因此,我们大可以在课堂里少讲或不讲,而把时间让给学生说。其实我们许多老师心里清楚得很,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些问题你越讲他越不明白,你讲多了,他便更糊涂了,那么你又何苦多讲呢?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辩解,他怎么想的,便让他怎么说,虽然理解得没有老师的标准答案深刻、准确,但却是学生自己的体会和想法,比你给的标准答案实在多了。
      
3、引进新的评价机制
     
我想我们是否能进行一些新的评价引导,给说的学生营造一个更宽松的说话的环境。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这是因为喝彩,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当学生回答的很好时,我们不是等待,而是应该喝彩:“你说的好啊!老师为你高兴!”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才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

      其实,“说话”可以说是一个人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外部表现,会说,说明会想;会说,也就可能会写,而且往往一个会说的人总是能先声夺人,让人刮目相看。学生若有较好的的“说话”能力,在课堂上思维将更敏捷,更能将自己的思想体会准确迅速地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这样,课堂上学生想说、敢说、会说,课堂气氛能不活跃吗?课堂的教学效率能不提高吗?

     让我们和“万马齐喑”说再见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