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学点禅宗,曲径通幽

[日期:2011-05-03] 来源:  作者:枫叶 [字体: ]
      在禅宗的历史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相传南北二宗之争,始自五祖弘忍选嗣法弟子。神秀作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以为得其禅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认可其嗣法地位。

     讲这一故事并非要重提神秀与惠能孰当获得衣钵这件公案,而是觉得我们这些班主任工作者可以从中受到有益的启发。班主任面对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而被管理的学生又是成长中的人。学生的成长肯定是不稳定的,作为一个时刻都在期盼自己的学生快速健康成长的班主任,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学生这种成长中的不稳定,其实是最终能否帮助学生走上稳定成长之路的关键。

     我们先看这两首偈子。神秀遵循外物实有、人心本秽、勤修悟道的印度禅宗思想,在诗中强调了“勤修苦戒”的重要性。而惠能的偈子变“外物实有”为“四大皆空”,变印度的悲观主义、渐修主义为中国的乐观主义、顿悟主义,强调了一种自然适意乐观轻松的状态。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悟出一种对待学生的状态。

     一、严格与宽松相济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是一种爱,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爱,一种深层次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要严要求,一丝不苟,不迁就,不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指教师提出要求时要有严厉的面孔,而是指要求应严格,并做到切实可行,坚持不渝地贯彻到底,而且要严在理中,严中有爱。这就是“时时勤拂拭”。但在管理方法上要活。这是因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心理、生理等都存在个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由于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也不会“不变速”前进。所以班主任在工作方法上要灵活变通,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我曾有一个学生,抽烟喝酒打架样样都来,还不时与老师顶撞,令人头疼不已。虽然如此,当有人流露出对他前途的担忧时,他并不是一副自暴自弃的态度,而是表现出强烈的自尊。针对这一现象,我多次找他谈心,终于了解到他如此出格表现自己的原因:他在家中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赞许和夸奖,以致他在学校只要有老师批评就会顶撞犟嘴。后来只要有机会,我就表扬他。甚至在他又有一次和老师发生矛盾之后,也只是心平气和地和他分析错误所在,并且给他写下一个条幅“心平气和,千祥骈集;性粗意暴,一事无成”共勉。后来,这个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毕业后还常来看我,说说成长中故事,甚至连炒股的赚赔也向我诉说。想想他以前对老师的态度,真让人陡生“本来无一物”的感叹。

     二、宽缓与急切并举

     弘一法师有两句话总是被我拿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他说,急事当缓,慢则不乱;缓事需急,敏则有益。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应该能针对学生的心态,把握事件的性质,做到缓须适时,急则恰当,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对个性倔强、自尊心强的学生应采延时心理引导法,循序渐进,引导他们自我思索、自我对比、自我反省,以达到激发他们“内在驱动力”的目的。如果操之过急往往会适得其反,所谓“汝若嫉恶如仇,吾却趋死若鹜”,反而将学生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最后连下楼的台阶都找不到。兵法有云“穷寇莫追,遁词莫攻”,面对学生的问题,有时切勿深究细节,清算对错。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时曾处理俩个学生打架的事件。蔡先生甚至都未曾询问大家的原因,只对先开口投诉的学生说:“如果他无缘无故的打你,说明他是一个妄人(胡作非为的人),你与妄人计较什么?”又对另外一个说“如果他有不对,说明他是一个妄人,你与妄人计较什么?”俩个学生听完后一琢磨,是呀,咱们计较来计较去,都成了妄人,咱们还计较什么。于是握手言欢。当然,蔡先生的高明在于他对自己学生的了解,所以我们的宽缓必需有针对性,切不可妄施。

     与此相关,急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当学生做了一件好事时,他迫切想得到班主任的表扬,如果班主任不能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即使后来再补上,效果也不够理想。学生的一些有悖社会正常认知与传统文明的错误也应及时的指正,使其道德品质在形成过程中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即是此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