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日期:2011-05-23] 来源:  作者:靳启华 [字体: ]
      自己在去年6月的一篇博文《几点思考》中,记录了这样的感想: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适合于学生的,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就是最好的。

      这种感想,源于当时的阅读体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山西调研时强调,对高中教育来说,合适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3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今天,这种感想再次变得强烈,是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的办学经验引起较多关注之后。

      广文中学最近有点火。先是《人民教育》2011年第8期“特别报道”以大篇幅推出《改造学校的“秘密”》,并配发了该校校长赵桂霞的“校长手记”——《学校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以及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专家观点”——《让教育赢得专业的尊重》,随之《中国教育报》5月10日《现代校长》周刊推出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两大权威教育主流报刊同时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一所基层学校,显见广文受关注的程度。

      去年在《人民教育》2010年第13—14期曾读到赵桂霞校长的一篇《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行动研究》。那期《人民教育》是为李希贵发起并主持的“新学校行动研究”所做的“创建新学校”专辑,赵校长此文作为其中的“‘新学校’经典案例”刊出。在“创建新学校”的实践中,广文中学“把学生的幸福作为第一追求”,提出“把学校办成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启了“提高生命质量”的系列行动,主要包括:让活动成为学生幸福的载体,让教师成为学生幸福的源泉,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历程,让家庭成为学生幸福的基地。

      读了此文后,感觉到这样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行为,确实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适逢泰安市教育局部署开展“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主题活动,心有触动,印象深刻。当时就想,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活动,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服务,我们的学校,究竟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起来?其前提恐怕就在于适合于学生,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适合的,当然就喜欢不起来。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一文则着重推出了广文中学的“适才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内涵包括:①学生适学:用心成就每一个学生;②教师适教: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发展;③全员适位:每个人都很关键很重要;④学校适所:全力打造“理想学校”。其对于“理想学校”的表述是:学生更喜欢,教师更幸福,家长更满意,社区更认可。

      广文的“适才教育”模式,体现了因材而教、因需而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体现了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还是广文中学所有的改革,都基于‘人’本身,都出于对个体的尊重和差异的珍惜(李希贵)”。

      课程与课堂,永远都是学校的核心要素。什么样的课程与课堂,才是深层次的、实质意义上的“满足需求”的、“适合于学生”的,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出于对规律的追寻与遵循,广文人作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改造学校的“秘密”》一文对此作了全面呈现,所论甚详。他们从实践中提炼出的理念与认识对人有很多启发,择要摘述如下:

      只要是创新的、真正发挥作用的东西,都必然遵循了规律。规律在哪里?它就隐藏在问题里。

   孩子不能选择家庭,不能选择社会,但他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说到底,自主选班,就是孩子缺什么,需要什么,就给他配备这方面最好的老师,以达到“基本素养上补短,特长上扬长”的目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随机抽取教师是最公平的,随机按分数分配学生是公平的,却忘了“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公平”,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独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才是最大的公平!

      (广文人设置了“引桥”课程——用引桥为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台阶,包括“学前引桥课程”、“难点引桥课程”、“发展引桥课程”等,学生称之为“他们是真正从我们的需要出发”。)而这一切的根本,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教学:新知只有在经验或旧知上找到附着点,才可能实现有效学习。

   “难点引桥”的关键,是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顺序。

   学生缺什么,我们就朝什么方向倾斜。学生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我们就给他们补充生活经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秩序,我们就做适当的调整。

   课程是学生精神成长和知识成长的营养,你给他们什么样的营养,就意味着你希望他将来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愉悦,关涉生命生长;高效,着眼知识提升。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上,二者须臾不可分割。

    原来,我以为学生思考了和说了,就积极参与了课堂,掌握了知识。但是我没想到,做的环节,是更深层次的参与课堂,是学生思维的自主梳理与落地。

    什么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个“法”是规律,第二个“法”才是方法。不遵循规律,再巧妙的方法也会受到影响。

   (关于教学规范)所有的限制,其本质不过是规律。而规律,不是用来打破而是用来珍惜。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思品课?排第一位的原因是:“老师灌输式的讲授,不结合生活实际,造成学生为知识而知识,枯燥乏味。”怎么解决?“一定要贯彻好案例教学法”。

      另据媒体最近报道,经教育部门批准,主题为“个性化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实践、理论与创新”的国际会议将于8月在北京召开。据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个性化教育为主题的高规格国际会议。此次会议令人瞩目地宣传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关于“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等重要指导思想,将通过广泛征集论文和开展研讨,深入探索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终身教育背景下,个性化教育对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及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总结中国推进个性化教育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研究新形势下个性化教育有效模式,分析个性化教育理论体系,为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启迪。

      这次会议的召开,无疑将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