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愚公移山,当时学的不太明白,满脑子里都留下一个衣衫褴褛,挑着石头搬山的老者的形象,感觉那是一个很遥远的过去和遥远的地方的故事。几十年来,我对愚公率领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的那两座大山(太行山、王屋山)曾作过过多遐想:高不见顶,阔不见边,泥石凝结,坚固异常。今年国庆节长假,我和老公随着思绪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没想到这高耸的大山竟然是历史典故星罗棋布的名山大川,是传奇色彩神秘莫测的神话世界,是诗情画意浓彩重抹的秀峰丽水,是文人骚客抒怀寄情的广邈空间。
经过约六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王屋乡愚公村村口。正对村口的是愚公移山纪念广场,高高的平台上耸立着巨大的愚公移山群雕,正对着愚公村村口蜿蜒而来的柏油路,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愚公广场的中央,气宇轩昂的愚公老先生与其子孙肩扛镢镐的雕像巍立于其中,毛泽东的手书“愚公移山”雕刻于正面。底座的四周刻有《汤子·列问》全文及毛泽东《愚公移山》的著作。这个地方被列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旨在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既要学习毛泽东指点江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雄才大略,同时要有愚公敢于移山、脚踏实地,挖山不止的精神。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处位于愚公村村东50米。据说从王屋山主峰绵延来的大山梁将愚公村和村东的一条小河隔开,从前愚公村的人每天都要绕过山梁到小河取水,相传愚公为村人着想,便带领子孙决心挖穿山梁。如今在大山梁的中间,确有一陡然凹下去的大山口,村里的人都认为那里就是愚公挖山的地方。(愚公是人、不是神,更是现实中的人)
从愚公村出来,天气阴沉沉的,我们看天气预报,明天有雨,于是赶快登山。王屋山的俊秀挺拔与山势陡峭尽入眼中,不由得感慨王屋乡之偏远及王屋乡人出行的诸多不便,由此更明白老愚公在年且九十之际,扣石垦壤,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愿望之迫切。
王屋山又称“天坛山”,山名之由来,有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是我国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山脚下有紫微宫旁有棵银杏树,大可十围,高与山齐,浓荫覆盖三亩,阅岁1800年。树前有一泉水,名为“不老泉”,年年月月在山前流过,据说已有千年。
王屋山天坛极顶海拔1715米。有索道(泰山索道承建),上行时用了35分钟,坐在缆车里,有一种拔地通天的感觉,千数米深的山坡上一片黛绿,群峰披翠,石壁,巨石,瀑布,悬泉,老树,青藤,芳草,山花,鸟鸣,闲云,岚光,甚至还有星星点点的宫观道院点缀在林泉之。感受林间的灵气,净化着自己的魂灵。
登上天坛极顶,相传这里是黄帝祭天的地方。传说黄帝与蚩尤屡克不胜,来到王屋山中,清斋三日,登山极顶,于琼林台设台祭天,祈祷破蚩尤之策,天坛山由此得名。从极顶远望,云缠雾绕,烟雨茫苍苍,人说,天气晴朗时看得到著名的小浪底水电站,站在天坛极顶,想起李白诗:“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悠闲的走在下山的路上,愚公的后代都在经营者第三产业,个个都是服务的行家里手。这里民风淳朴,没有都市灯红酒绿、喧哗浮躁。来自全各地的人很多,甚至有的人常年居住在农家,和在自己家一样,幽静而自然的生活着。
2011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