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设计版块,让晨读更加丰富多样。
晨读,要将语言类学科和非语言类学科进行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如果晨读仅仅限于语文和英语两大语言学科的话,学生往往会感到单调、枯燥。混搭的新鲜感、多样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消解晨读的单调、枯燥。在非语言类学科中,政治、历史、地理是传统的基于识记的人文学科,不可不读;化学、生物的知识点甚多,不能不记;物理、数学上公式、定理的学以致用,非记不可。于是,我将这七个学科合理安排到晨读的前奏,让学生及时地温故知新,既提高了课后巩固的成效,也活跃了课前检查的氛围。
晨读,要将语言类学科的积累发挥得淋漓尽致,紧凑有效。在语文晨读中,我会间隔穿插古典诗词的背诵、经典素材的朗读以及“感动中国”颁奖词的整理,将晨读的时间一分为二,使晨读的内容丰富多样。在英语晨读中,吴晓文老师一方面创新晨读的流程,精心挑选8名同学担当英语单词领读,让英语晨读从最富有活力的单词朗读开始,既是对领读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后进生的帮扶;另一方面继续坚持星级背诵达标活动,或背诵或朗读,因水平而异,为课前3分钟检查备战。
二、延伸小组评价,让晨读更加富有活力。
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有条件更有理由走进晨读,评价晨读。相对而言,语言的学习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单调和乏味。坚持读,专注读,才能慢慢从中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和成就感。毕竟,基于综合素养的语言学科,不像数学上攻坚克难、触类旁通那么富有成就感和优越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深厚的汉语言文学,还是纯粹的英语,都必须以读为媒介,在耳濡目染的朗诵中获得对语言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晨读,往往以自由朗读为主,是一种相对轻松的阅读方式。或许正是轻松、自由的阅读特点,一部分学生往往会忙中偷闲,以致于荒废早晨的大好时光。延伸小组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范围,将会助推晨读质量再上新台阶。这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非语言类学科的课代表准时提醒识记、背诵的篇章内容,做得有的放矢,步调一致;二是语文、英语学科的课代表及时反馈最佳小组和个人,及时激励优秀,鞭策后进。
正所谓:“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晨读,需要我们的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更需要我们的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如果将晨读这项教学常规做实、做深、做透的话,我们收获的又何止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