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是学生的,也是家长的。课堂开放周,是家长了解课改动态的精彩平台,也是家长洞察孩子学习状态的绝好契机,更是家校共育的有效载体。作为一项大型的班级集体活动,需要班级凝神聚力,全力以赴,传递校园生活和学习的正能量。
一、方案的设计,展示班级文化的底蕴。
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筹备的周密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活动开展成效的优劣。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活动方案一定要凸显班级文化的特色与底蕴,让方案与班情对接;第二,活动方案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可预见性,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毕竟,鲜明的班级文化特色是基于班情的提炼和浓缩,张扬着独特的班风和学风;而付诸实践的易操作性、可预见性会让我们化被动为主动。
立足朴素、追求实效,是我们班课堂开放周方案设计的基调。朴素不等于简单,更需要我们着眼于细枝末节的斟酌和完善。我们要以朴素而不失特色的方式拉近家长与班级的距离:
1、班级文化,润物无声,传递正能量。如果说观摩课堂是一支曲子的主体的话,驻足观看走廊的班级文化展板就是这支曲子的过门。温暖的过门、预热的铺垫,会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生活、学习的动态。《3月份成长档案》和《3月份光荣榜》无疑是最合适的礼物。成长档案让每一位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每一天的动态,光荣榜让家长看到孩子出类拔萃的非同一般。
2、课堂教学,动静相宜,展示累累硕果。观摩课的安排,实际上也需要合理组合,周密设计。在相对简单的政治课之外,我们班特意安排了一节家长特别关注的英语课。英语是学生的弱势学科,也是最让家长挂心的学科。英语课的学习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课堂改进的成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3、课间会操,英姿飒爽,凸显常规风采。课间操,虽然是再平常不过的常规锻炼,但却能让家长看到孩子别样的风采。毕竟,常规的力量最能打动人心。一个常态的生活剪影,往往就会定格孩子们校园生活的节奏。
4、家长座谈,畅所欲言,形成家校合力。活动尾声部分设计的家长座谈会,一方面着眼于观摩课的反馈和总结,传达家长的声音,解答家长的困惑;另一方面着眼于班级管理新变化的沟通,交流德育的心得,互补学生的动态,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二、课堂的精彩,绽放教与学的智慧。
济济一堂,是课堂观摩的第一印象。家长屏气凝神,满怀期待,专注课堂的全过程。他们期待着课堂的精彩纷呈,更期待着自己孩子的精彩展示;他们的目光专注着课堂的节奏,更专注着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在此,我们不禁感叹课堂不仅是孩子的,也是家长的;教学不仅是面向学生的,也是面向家长和社会的。
无论陈小娟老师执教的《文化创新》,还是吴晓文老师执教的《Unit2 Robots》都以扎实的教学功底、娴熟的沟通艺术、创新的解读思路将课堂做得风生水起。每节课的开场白都是那么自然、亲切而又鼓舞人心,“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最亲、最美的各位家长走进课堂”“让我们用精彩的表现作为送给家长的最好礼物”;每节课的疑难探究都巧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每节课的节奏都张弛有度,留给学生探究主问题的充足时间和空间;每节课的互动都积极热烈,始终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三、座谈的收获,融汇家校共育的合力。
座谈会兼容评课和家长会的双重主题,为此次课堂开放周的收官画上完美的句号。说到底,座谈会就是声音的传达,将家长的心声和学校的理念对接、沟通,将课改的成果和班级管理的变化探讨、交流。
在评课环节,家长们以朴素的视角就两节公开课进行点评。尽管点评是简单朴素的,却让我们看到了家长寄予课堂的殷切期待。在班级管理环节,主要着眼于新学期、新变化、新思路、新方法的阐释以及模块达标考试曲线图的解读。尽管只是过了个春节,尽管只是传统意义上长大了一岁,尽管只是高中历程跨过一半的分水岭,尽管还只是懵懂的半大孩子,然而心理的微妙变化还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了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面对青春的躁动,我们需要用策略的调整坚守德育的质量,需要用关爱的温暖助推孩子的成长。
课堂开放周不仅拉近了家长与课堂的距离,更为家校合育注入了新的动力。风正帆悬正起航,让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研究学清,专注课堂,打造更加靓丽的班级品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