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平静的湖面上漂着一小木条,现向湖中央扔一石子,圆形波纹一圈圈地向外传播,当波传到小木条处时,小木条将( )
A.随波纹漂向湖岸 B.波纹传到小木条处,小木条仍不动
C.向波源处漂动 D.在原来位置做上下振动
起初以为挺简单的一个题目,由于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而不传播质点,也就是质点不会随波迁移,所以湖面上飘着的小木条不会随波飘向湖面,应在原来位置做上下振动,故选D。
然而学生们大多都选择了A,这是在预想之内的,因为很多学生会凭印象做题,没有挖掘题目的物理原理。预想不到的是在我给学生解释了上述原理之后,仍有不少同学提出了异议,及时他们知道原理,但老感觉与生活经验不符,于是我就把办公室里的洗脸盆盛上水,放上了一个小木条,在班里进行了现场演示,通过演示学生发现小木条的确只是在原来位置上做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波迁移,这时大多数学生爆发出了“奥”,明白了的语气。但是仍然有同学问,为什么湖边上经常有漂过来的木条呢?我就引导学生分析,我们的演示是在平静的水面上,题目中也是说的平静的湖面,而现实中的湖面常常不是平静的,于是学生很快想到了,湖边上经常有漂过来的木条是由于湖面上的风吹动了水波。这时学生们终于爆发出了一致的“奥”!看来都明白了!
于是我又抓紧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学生异口同声的答出了正确答案——不会。
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入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会不会冲到岸边?
通过这次发现真的不能凭借着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学生,也不能把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如果只是简单的把物理原理强加给学生,很多学生可能记住了,但心里总是不服气或者不理解,这样通过现场的演示和原理的分析,真正的让每一名学生都理解了、明白了。在习题课中加入这样的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突破了物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不断求知的精神,使得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