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走近雷夫

[日期:2013-06-14] 来源:  作者:郁 [字体: ]
    很早以前就在《读者》中读到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现在再读此书,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让我惊叹和震撼,此外,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美国的教育制度和雷夫过人的教育思想。雷夫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给予孩子的不是空洞的书本知识,而是孩子受用一生的人格品性教育,雷夫明白并践行教育的本质,这正是雷夫成功的关键。

    台湾教育家贾馥茗女士在其新著《教育的本质》一书中说,现代的教育至多是“就事论事”,“多数讨论‘教什么’和‘怎样教’, 把‘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为‘理所当然’,反而忽略了”。忽略了“为什么教”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教育就不可能不出问题。耕夫认为,教育的本质应与人的本质有密切联系,教育的本质即努力促进人的本质的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这个问题。《中庸》的作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他认为:“率”人之性,引领和发展人的善性,使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完美人格的人,才是教育之本质。在孔子看来,君子不能只懂专业技术,君子当修君子之道。他认为:不懂为人之道,只懂专业技能的人,就称不上君子。因此,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和陶冶人,使人具备完美人格和心灵,使人拥有良知和德行。

    但现今世界的教育关心的更多的是人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关注人本身的发展,谈不上以人为本。学校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大学大搞科学至上,中小学则大搞分数第一。我们重视人才的培养,却忽略了对人格的陶冶。我们常常为我们没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深感遗憾,但却从未为青年一代价值取向的扭曲而感到恐慌。现在大多数家长热衷的教育,不外乎费尽心机把孩子送入各种名校,希望能给孩子找到“名师”;送孩子参加各类艺术培训、外语学习、分数提高、考试技巧等方面的教育,期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未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然而,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一个成绩卓越的中学生,因为出现心理问题结束了宝贵的生命;一个才华出众的高材生,因为不懂得与人相处,工作中四处碰壁;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道德观的缺失,不懂得孝敬父母……从幼儿园到大学,人格教育几乎一片缺失,孩子们竞赛式的学习,学到的只是知识,而为人规范、基本道德礼仪,现代教育中却少有涉及到。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卢刚的例子再一次说明了“不成人,成才也是一场恶梦”。多么希望学校的教育不再只关注“状元”、“升学率”,家长们不再仅仅期盼“神童”。 家长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想给孩子什么样的人生,要看父母的智慧。教育者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学生人生的高度,想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要看教育者的智慧。雷夫之所以得到全美教育界的最高荣誉,正是因为他站在了教育的最高点:“育才不如育人”。在56号教室里,“品格得到培养,努力付出得到尊重,谦逊得以发扬”。雷夫保持着异乎寻常的清醒,创造出全世界的奇迹。雷夫再一次证明了最好的教育,不是“望子成龙”而是“教子成人”。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人格的花园。希望所有的教育者,当然包括父母们,能够认识到,如今的教育已经远离了教育的目的,偏离了教育的轨道,我们要呼唤教育回到教育的原点,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