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体备课
2015级数学组的集体备课借鉴了2011级数学组好的备课经验,在原来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1.形式上的创新
2015级开始,我们数学组的集体备课实现了完全的电子化备课,主备老师提前将学案和课件发至公共邮箱,老师们在备课的前一天进行下载,在备课中,每位老师都随身携带笔记本,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直接进行修改。
另外,建立了2015级数学组微信圈以来,很多问题都通过微信进行了另一种方式的集体备课,比如在平时的备课中遇到问题,就通过图片的方式发至微信圈,大家对此进行交流和研讨,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2、内容上的创新
开学初进行统筹规划,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进行调整。新的学年,根据学校分层制作学案的要求,我们由原来的两人主备变成四人主备四个课时的学案,每位主备人需要提前制作同一课时的不同层次的两份学案,对于每一份学案、每一位老师都要发表意见和建议,从学习目标到预学案、导学案、固学案的设计逐一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形成定稿。
另外,从9月底开始的集体备课中,我们也融入了微课的设计,对于微课的讨论,我们首先商定了哪些知识点可以设计微课,然后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和学案编制进行了统一,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借鉴了网上和2014级数学备课组好的微课资源。目前,结合我校的课堂改进的实际情况,在我所执教的高一9/10班正在进行微课及翻转课堂的实践和探索。
二、在个人教学方面
新的学期,面对高一新生,我感觉压力更大,因为每一届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在前期教学中自我感觉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但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也遇到了新的情况。下面我想说两个案例。
xxx是9班比较聪明但又调皮的孩子,学习主动性不强,上课经常跑神,有时提问问题总是答非所问,在经过几次谈话后,效果并不见好,月考数学成绩97分,已是出乎我的所料,也感觉到这孩子有很大的潜力。和班主任张老师沟通后,发现这孩子很热心班里的公共事情。经过一番思考后,我想或许数学课上给他一点事干,或许能提高对于课堂的关注程度,当时班里是由课代表负责记录每个小组每节课总的得分情况,我把这一职务给了xxx,因为要关注小组的得分情况,自然要清楚问题的回答情况,果然他的课堂注意力提高了许多,因为关乎每个小组的整体命运,他的计分也是相当的认真,在得到我的夸奖后,数学学习也逐渐的主动起来,在上周的单元检测中上升了7个名次。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从这件事上,我也得到一些启发,在每一个小组也分别给注意力不集中,一些事干,目前每个小组6人,除了班主任任命的小组长进行总体协调外,每个小组也选出了学科小组长,负责小组的数学学习回答组内的疑问,注意力较差的学生负责小组的加分,督促他们上课关注课堂。中游水平的同学负责作业的收缴,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醒。除了班里的固定课代表,每个小组长轮流兼任数学课代表。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有了一定的职务,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由此,我也发现每个班级中,我们需要去发现这样一些不同性格的孩子,给他一些学习上的自信和成就感。我想给学生一个适当的舞台,可能从此会改变他的学习和人生。
第一次月考后,我发现10班的数学成绩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就是优秀率全年级是最高的,但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最高分和最低相差了80分,但入校时他们的成绩总分才相差不到100分。我认真思考了这一问题,由于刘老师在班里实行了学科志愿者制度,通过不断地解答其他学生的问题,一批尖子生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这也导致我忽视了班上一部分不爱表现学习能力差的孩子,通过分析学生的试卷,和学生的谈话,发现个别学生不能适应高中数学思维方式的改变,有些知识没有很好地落实。其中xxx同学就是他们中的代表,入校总成绩840多分,数学90分,但月考数学成绩56分,总分也不尽如人意。
月考后,家长也比较着急,在微信圈中一再询问孩子的学习状况。当时,刘老师班里也出现了很多转学的情况,而这位家长据刘老师说也有这样的想法。利用下午小自习时间,对于前面学习拉下的知识,我给这部分学生进行了梳理,并给他们布置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回家后,学生就跟家长说老师给我们补课了,几位家长特别的在微信圈中表示感谢,这种正面的影响,在十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好像真的是一种良性循环,这位孩子不但没有转学,在近期的单元检测中,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全班最高141分,最低82分,而xxx同学以总分118分,进步了62分,成为班里上升幅度最大的孩子。在得知消息后,家长也在微信圈中再次表达了感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高一的一开始,我想,给他们一些鼓励、一些帮助,或许他们就能从这里开启他们不同的学习道路。这也是我在开学初深刻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