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感悟新课程改革

[日期:2007-06-04] 来源:  作者:王文庆 [字体: ]

《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刘良华)读后感

    今天,再一次拜读了华南师大刘良华系列专栏关于教师成长(一)《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结合三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有很多感悟。

    在改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这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耳熟能详、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往往使教育工作者津津乐道。要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从一下教育口号谈起。

    (一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中国曾经有多次教育改革(或教学实验),其中很多教育改革实际上只是教学改革,也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是很重要的,但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抵达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遭遇一个障碍:原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旧教材成为新教学方法的瓶颈。如果教材错了,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终归是一种微调,甚至会助纣为虐。也可以说,如果只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改变教材,至多只有正确地做事的效应,而且很可能是正确地做错误的事。

    真实的教学改革总会引起教材改革及相关的课程改革的渴望,有效的教学改革原本应该是课程改革,应该使教材和教学方法同时发生改变。教材改变意味着首先保证做正确的事。显然,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

    (二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

    前几天,北京大兴县教育考察团到泰安考察新课程推进情况。在长城中学座谈交流时,我发现他们非常在乎教材选择问题,他们认为,如果两个地区、两个学校选用的教材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竞争。比如,他选人教版我选北师版,如果高考偏重人教版的话,我们岂不是吃大亏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理念问题,也就是说,新高考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大可不必为教材的选择而耗费过多的精力。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整合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单元的顺序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比如,泰安的数学教学,必修阶段的学习在0405级是按照必修13524的顺序学习的,06级根据学习的效果调整成了15423更加符合泰安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现在高一数学必修5——“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这一节,学习必修5时由于直线的方程没有学暂时搁置。学完了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后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感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补充教材。补充教材实际上使用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他并不改变原有教材的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高考的要求,适当增加相关的内容。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教材互为补充,既能保证教师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增加学生应对高考的自信心。比如,立体几何中二面角,课本内容较少且没有求二面角的例题(仅在课后习题中出现了2题),而此知识点又是高考的重点,有经验的教师一般要在这里补充例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初步掌握简单的二面角的求法。

    (3 更新教材。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已经过时、落后;或者教材虽好但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实际;或虽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但与高考的要求还有差距等。那么,教师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以便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应对高考。更新教材时一般先做减法后做加法,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引领者。(《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刘良华)这篇文章在教育报323第五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