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因此,以灌输为主的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结合学生实际本学期在我的数学教学中,适时引入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多年来早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关键的自学环节上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对“为什么要自学”、“怎样自学”和“自学到什么程度”三个问题存在模糊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我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定下“三条妙计”,很快收到了奇效。
妙计一、品糖果——解决为什么自学的问题。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学。针对一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学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现实情况,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一次数学课上,我将我们办
妙计二、说名字——解决怎样自学的问题。
解决了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的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实验”:一次数学课前,我宣布了上一次过关测试的优秀学生名单,共22人。宣布完后,我立即决定提问刚才宣布的“优秀学生名单”(同学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老师提问这样的问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结果可想而知。我马上宣布:“下面我再将名单读一边,然后再提问。”同学们立即准备好了纸笔,第二次提问效果要好得多。“同学们,前后两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我的总结如下:“首先,这是一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问题,第一次宣布名单时大家处于无意注意状态,第二次大家处于有意注意状态,自然记忆深刻、回答准确。由此可见,自学前一定要明确目标,听清、看准老师出示的预习目标,目标准才能效率高;其次,第二次之所以效果好,是因为大家在听的同时,用笔及时作了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此可见,我们在自学时,要边看、边思、边记、边画,特别是通过自学还没有掌握的东西,要记上记号,学会带着问题学习;另外,自学之后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讨论、互助合作,勇于展示、资源共享。”
妙计三、学骑车——解决自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以上解决的是,为什么要自学和怎么自学的问题,学生对自学到什么程度的把握也是一个难点。我的“实验”是学骑车。我给同学们讲:“我们多数同学都会骑自行车,如果你教弟弟妹妹学骑车的话,你可以教给他骑车的四个定理,一是遛车定理,二是上车定理,三是骑车定理,四是下车定理。讲完四个定理,马上进行过关检测,有选择题,有填空题,有论述题……,只要能够考够90分,他一定能够学会骑车了。”学生哄堂大笑。我抓住时机,及时点拨:“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仅仅是记住定义、背过定理,因为高考试题几乎都是以有效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因此,亲自尝试解决课后练习,深入研究探究性问题是检验自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另外,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知道哪些东西还没有学会,学然后知不足,才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简单的三条妙计,没有生硬的说教,我的学生很快明白了“为什么要自学”,初步学会了“怎样高质量地自学”,掌握了对“自学到什么程度”的合理把握。我想,这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