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专业化基本范式。
1、概念界定。所谓教师专业化基本范式,是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基本的取向、模式、目标、看法,它不是具体的方法技术,而是整体性的、原则性的架构。
2、分类。从专业基础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分为外在客体式(通过外在的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技能训练来形成和发展专业化)与内在主体式(通过自主实践和反思来形成和发展专业化)两种;从发展的场域来看分为个体取向和群体取向两种。
3、构成。
(1)理智取向。主张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向专家学习和正规培训是基本途径。
(2)实践-反思取向。主张教师通过实践促进个人反思,写日志、传记、构想、文献分析、教育叙事、教师访谈、参与性观察等是重要途径。
(3)生态取向。主张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自己孤军奋战,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要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走向校本是绝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1) 校本培训。就是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水平。
(2)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的研究活动。
(3) 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是我国于90 年代初从美国引入的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和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力图通过新的继续教育模式培养出“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发展”的“反思型实践者”。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方法。
(1)教育叙事。就是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它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中认识自我和把握自身命运的一种有效方式。通常通过写教后记、专业日记、教育教学故事、与同伴讨论等方式进行。
(2)案例研究。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顾泠沅认为,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为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行动教育模式,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又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3)合作研讨。许多专家强调团体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呼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教师合作学习、研究共同体,形成教师合作文化。
(4)专题考察。就是将专题研究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强调围绕学校管理或教育教学的某一特定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与研究。首先,要带着问题去考察;其次,要以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般的照抄照搬、模仿移植式的就事论事;最后,要将考察学习的经验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范式、途径、方法―――吴永军》读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