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听、评课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听、评课活动,使得教师“在听中学,在做中学,听懂之后做出来,做好之后说出来”。高质量的听、评课活动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活动流于形式,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多研事,少研人。在一般的听评课活动中,参与者常常将听课、观课、评课、反思的重点放在教学事件或教学程序上。诸如,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对学生提问、如何展示例题、如何进行小结等。而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人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评课活动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强对教学活动的主体——人的研究,更加关注教师,更加聚焦学生。
二、多研教,少研学。在很多的听评课活动中,参与者重视研究教师的讲授、提问、板书等过程的把握,重视研究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是否完满、衔接顺畅、过渡有序,而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行为表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参与的质量与水平等的研究则有所忽略。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学习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方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
三、多研技巧,少研思想。在评课、反思的过程中,老师们强调的是教学技巧的熟练应用,诸如新课导入的新奇性、课堂设计的技巧性、双边关系的和谐性等,而最为关键的教育教学思想往往被忽略。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思想胜于技巧,课堂教学技巧不能不研究,但过分注重技巧忽视了教学思想的指导是行不通的。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统领。新课改条件下,必须转变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从前台走向幕后,有指导者变为合作者,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四、多研教学,少研课程。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问题关注的不多,对从学校课程领导、管理、规划和建设的视角来探讨教学问题注意的不够,对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内的课程进行再开发的研究更有所忽略。在评课和反思过程中,对一节课、单元、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相吻合,对教学过程是否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是否能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等有关课程价值问题思考和关注不够,对教学过程是否对于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教育意义等很少追问,对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术课程与活动课程等之间的关系,学科课程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科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科课堂教学与拓展活动之间的关系等缺乏自觉的研究意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研究的也不够深入。可见,在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当前的课程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整合,使其更加符合当前的实际,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多“是什么”,少“为什么”。不少听评课活动对问题和浮在问题表面上的现象分析的比较多,但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等缺乏再进一步的探讨。对隐含在问题背后和教师意识深处的内隐思想挖掘的不多,对后续的问题改进也重视得不够。因此,在教研活动中,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反之,如果只停留在对这种现象的本身的了解上,而不去深刻反思其背后的内隐观念,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
六、多研过程,少研目标。评价一节课的优劣不在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关键是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有些听评课活动,关注形式的东西有余,诸如,教师教了多少分钟,提问了几个学生,板演了几次等,而关注目标达成的效果不够。
七、多重智,少重德。新课改要求“三维目标”齐头并进,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当前很多的教研活动,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上强调了再强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或只字不提或一笔带过。这种“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必须加以摒弃,这样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八、多重结果,少算成本。对一节课的效果的评价,既要注重目标的达成情况,也要考虑“成本核算”。笔者曾听过两节初中生物《反射及其类型》新授课,其中甲老师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三个活动(正说反做,尝柠檬,看成语—望梅止渴)自然引入课题;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目标一】说明反射的概念。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然后进行展示,最后师生总结出反射的概念,接着进行【当堂达标测试一】巩固提高;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目标二、目标三;最后师生总结。教师乙是这样处理的:开门见山提出课题;先讲解【知识点一】反射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强化记忆,马上跟上【题组一】强化训练;用同样的方法,讲解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最后教师总结。对照两个教师的不同处理方法,显然教师甲即注重知识传授,又加强能力培养,还兼顾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乙通过强化记忆、强化训练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能够让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对应试教育来说无疑是有效的。但两节课所付出的成本却大不相同,甲的课堂显然是更加充满激情的,是和谐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深深体验到了生物的“美感”。
九、多优点,少不足。在现在的评课过程中,讲优点的多,说不足的少。他们或者是碍于颜面,或者是随大溜、人云亦云,很少讲出自己的真正体验。有一次,听完一个到我校试讲的老师的英语课后评课,第一个老师说素质不错、讲得也不错,下面的老师也随声附和。这时候校长说,大家对这位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他能否留下,而一旦留下,将马上与大家一起投入到高中教学中去,而且还要出成绩。这时候评课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大家都认为这个教师对高中的新教材明显的不熟悉,课堂教学组织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可以说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前后两种相反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
十、多霸权,少争鸣。在不少学校的听评课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先是授课教师简单地谈谈备课设计,然
十一、多一般叙述,少联系实际。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教材的整合、新课的引入、教法的选用等无不紧密结合当前自己学生的实际,力求最大限度的适应自己的学生,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不少老师却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实际,仅仅从一般性的角度去体验、去评价,或者将自己的一家之言强加于人,或者用自己的学生水平作为参照系作出不合实际的评价。当然,他学习之后,也必将所谓的“学习经验”照搬照抄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十二、多就事论事,少举一反三。在教研活动中,不少教师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或受他人意见的影响,常常出现就事论事的现象,有时甚至钻入思维的“死胡同”。笔者曾在全省“校本研究”现场会上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雨霖霗》,评课时大家对授课人的基本功(语言、板书、教态等)、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提问、训练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总结。轮到市教科所孙所长发言时,他却独辟蹊径,没有再去进行重复的评价,而是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如果换一种讲法方法,引导学生去涵咏、去体会、去交流、去总结……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他的评课令人耳目一新,久久难忘,受益匪浅。(泰安长城中学 王文庆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