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灌输式教学缺少了什么

[日期:2007-09-09] 来源:  作者:王文庆 [字体: ]

新课程改革已过了三个年头,山东省首届新高考已经结束,实践证明,面对新高考谁能够及时调整复习思路,谁能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变“灌输式”课堂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谁就能够在新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当前还有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新课改的理念贯彻的还远远不够。“满堂灌”的现象还或多或少的存在,在青年教师中更加普遍。

究其原因,不少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念,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不少误区。一是不会用。很多年轻教师认为,对于新课改的诸多理念他们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何恰当地应用到课堂中去;二是不敢用。虽然知道新高考必须用新理念、新方式去应对,虽然也很羡慕一些优秀教师的自主、合作课堂,但总是担心改革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总下不了决心改革;三是不常用。什么道理也懂,就是自觉性不强,在学校硬性规定必须改革时,在领导老师们听自己的课时,就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否则,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了。

因此,我觉得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再一次重申学习新课改理念的必要性,再一次对“灌输式”教学的弊端进行剖析,增加一线教师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投身课堂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那么,“灌输式”课堂教学到底缺少了什么呢?

一是课堂里缺失了“人”。这里所说的“人”,即指学生,也包括教师。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殆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基本上被扼杀。于是,我们就会经常看到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景象:在课堂里,所谓的知识完全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自然而然的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强势权威者,学生则相应的沦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单一的弱势被动接受体。师生完全被“物化”,教师是饲养员,学生是鸭子;教师是留声机,学生是储存器。这样,我们所追求的以教育来促进“人的解放”和生命主体“个性张扬”的理想,就只能是一种奢望。

二是课堂里缺失了“情”。这里所说的“情”,是指新课改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师生之间真情的交流。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课堂,师生要带着感情,带着热情,带着激情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但是在灌输式课堂里,教师往往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传授原本丰富多彩的知识,以一种整齐划一的设定目标来约束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于是,在这样的课堂里既不可能有情感的互动和智慧的碰撞,也不可能有生命激情与灵性的飞扬。学生根本没有真情流露的机会,人性的光芒被遮蔽。最终,情感也就被异化为仅仅是一种简单和可怜的认知工具了。

三是课堂里缺失了“根”。这里所说的“根”,是指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的过程,侧重于新课改中的“过程与方法”。新课改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去主动地感悟和体验。灌输式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教学的功利性,将应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无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鲜活的带有生命律动的过程性体验,而直奔教学活动的结果,为结果而进行所谓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在教师“清晰”讲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通过“刺激-反射-再刺激-再反射”,直至形成“熟练的”技能——一看就会,一做就对。而学生的创造性全部被抹杀了,课堂教学因功利性而是去了根。

四是课堂里缺失了“真”。这里所说的“真”,是指课堂教学的方式要真,方法要真,当然达到的效果更要真。课堂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的精神乐园,任何的形式主义、花架子、虚假的“繁荣”都是害人的。新课改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追求,无论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方式、方法还是结果都应该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灌输式教学往往是打着“提高质量”的幌子(其实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而偷换了课堂的“真实性”。不但方式假——因为灌输式教学本身就违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要求;方法假——课堂的提问往往是一问一答或“满堂问”,问题缺少思维的深度,充其量是一种形式的表演;就连结果也是假的——学生学到的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反复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创造性无从谈起。

五是课堂里缺失了“魂”。这里所说的“魂”,即思想。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让学生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索,并且从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深度的思想和眼光,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那么,我们也就永远不可能达到“明智”的境界。所以,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决定了“思想”应该是贯穿于课堂的灵魂。灌输式教学基本上是强制性的、单方面的,他所造就的只不过是学生的机械的“短时记忆”而已,并非“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可见,课堂一旦失去了思想也就失去了灵性,学生的发展也就达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了。

六是课堂里缺失了“美”。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是提升和完善生命的一个场所,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同时学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教师要有“爱景之心”和“赏景之趣”。要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课堂生活的幸福和自我发展需求的最大满足,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可见课堂是“唯美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欣赏美。而灌输式教学把课堂当作“训兽场”,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原本充满生机活力的充满美感体验的课堂黯然失色。爱迪生讲过,谁说我整天在工作,其实我一天也没有工作,因为每天我都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中。看来,用课堂的“美”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在新课程条件下的新的课堂,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学发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