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对学习方式转变的本质的要求。在新课程条件下,教育教学工作将从“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向“主要依靠学生学”,同时,课堂教学将从“师本”、“文本”走向“生本”。
这时候,教师由前台走向幕后,由演员变成导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教学活动“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然而,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该讲的东西还必须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那么,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该重点讲什么呢?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我们要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让学生由此可以主动的学、独立的学、快乐的学,实现“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的目的。
什么是“最有用”的知识呢?我们认为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以及学科基本思想方法。
所谓概念,就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一般性”的认识。当我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达到了“概念”的阶段,也就标志着我们掌握了某一类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有利于学生掌握某一类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以学科中某一具体知识为例子,抽象概括出其本质属性,我们也就掌握了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特征。了解了概念的来龙去脉,就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掌握学科基本概念还有利于学生解决某一类问题。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生就能利用学科基本概念这一思维的“细胞”,正确的思考学科基本问题、有效的解决学科基本问题。事实上,学生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就是基本概念不清,在似是而非中犯下一个有一个的错误。这也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必然结果,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在过程中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学科的基本概念相互联系,形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基本概念则是构成这门学科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结构,即学科基本结构,掌握这些基本结构,就能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具备较强的学科的基本能力。新课程对学科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用“模块”代替了原有的分册,由于“模块”更具独立性和系统性,较之旧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整体建构。因此,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模块”课程的真正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科特点从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角度、更深的深度整体把握、整体建构。
不同学科在认识和掌握概念、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上,也存在着差异,即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学科思想方法。掌握了学科思想方法,才能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拿高中数学来说,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函数方程的思想、转化化归的思想等。另外还有换元法、构造法、配方法、二分法、图像法、讨论法等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方法。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在学习过程中师生要不断渗透、不断总结、不断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总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研究并体现不同的学科思想方法。
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准确的把握“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对立统一,灵活的实施教师的教,合理的引导学生的学,才能适应新课程对学科教学的新要求,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