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治老师,我很喜欢看语文课的热闹,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两年前听庄庆福老师《香菱学诗》这节课,竟然一举两得,同时听了林黛玉的课,让我惊喜不已,最近张庆军校长印发材料教我们怎样评课,我忍不住想说些外行话,评评林黛玉老师的课。
本文纯属外行看热闹。对《红楼梦》我是外行,别说是研究,连通读一遍也未做到;对语文教学我是外行,仅仅是喜欢听语文课而已;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我也是外行,最多算是初学者而已。因而文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错误,敬请谅解和指正。
林 黛 玉
黛 玉 是 位 好 老 师
泰安长城中学 薛玉海
两年前听一位语文老师讲《香菱学诗》(高语六册第三单元),称香菱学而不厌,黛玉诲人不倦,师生交相辉映,成就一段奇缘。我们被林黛玉和香菱的师生形象深深打动了,对她们的教学行为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这是小说塑造的教学片断,虽然只有一师一生,但对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行,却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下面主要从教师角度探讨林黛玉的教学。
一、林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教育艺术)
(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在解释他为什么不是那么完全喜欢林黛玉时说:“第一,她不关怀别人,你很少在全书中看到她关怀了哪一个人,她想的只是她的那一点心事。第二,太不厚道、尖刻。”(《〈红楼梦〉人物的内心世界》《周汝昌评说四大名著》P114)而在《香菱学诗》这一回我们却看到了与此截然相反的黛玉。
香 菱
香菱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寄人篱下的黛玉对这位命运乖蹇的女孩极富同情心,她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亲如姐妹,情同骨肉,可以看出黛玉不仅是平等对待她,尊重她,更是主动的亲近她,温暖她,这在大观园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对这个失学女童的求知欲,林黛玉百般呵护,对她有求必应,从不腻烦,不仅免费施教,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当做课本供她使用,用今天的话来说,林黛玉不仅是一位热情的老师,还是“希望工程”的捐助者和志愿者。黛玉虽然大病未愈,但仍拖着虚弱的身体由浅入深的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消解了香菱长久以来的的疑惑,进一步激发了她读诗、写诗的欲望,并且还精心备课,圈定阅读篇目,及时检查她的学习情况,耐心的批改她的习作,可谓是爱岗敬业的典范。
香菱(张檬饰演)和薛蟠(王鹤鸣饰演)
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黛玉教诗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对学生深厚的爱,师生间有着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呼应。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和教学,从宝钗身上我们看到没有了爱干脆连教学的形式也没有了。在这一回里,尖酸刻薄的是宝钗,按说钗黛的诗才相当,宝钗更兼身体好、与香菱的家庭关系近、空间距离近、相处时间长等优势,更适合做香菱的老师,但是面对香菱的虚心请教,却笑她“得陇望蜀”, 劝她缓一缓;看了香菱的习作,只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至于怎么不好、怎么个做法却不说,而是推给了黛玉;自己不教香菱学诗也就罢了,还一再抱怨“都是颦儿引的他”,要和黛玉算账去,并训斥香菱“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不是说她:“这个人定要疯了!”就是说她:“可真是诗魔了”。宝钗之所以没有成为香菱的老师,所缺的恰恰是黛玉对香菱的爱,在她眼里香菱仅仅是哥哥的侍妾,让香菱进园来仅仅是与她做伴而已。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虽然常常看到宝钗的身影,但是由于对香菱缺少了爱,同样的话说出来味道是不同的。例如钗黛对香菱的习作都说过“不好”,对第一次习作宝钗说“这个不好”,对第二篇习作黛玉说“只是还不好”,但听起来宝钗的话有点幸灾乐祸,黛玉的话则带有惋惜、着急的意思。今天老师们面对的学生更多,学生的情况更复杂,能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并不容易,黛玉对香菱这个特殊学生的爱,值得我们学习。
张雪婷饰香菱
(二)表扬批评,相得益彰
1945年毛泽东同志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要求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认为这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教育界对学生提倡“以表扬、鼓励为主”,结果却使得批评越来越少,公开课中连否定性的评价也难见到了,学生再烂的表现也能得到巧妙的鼓励,于是有了教师有无“批评权”的争议,以至于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公开表态,老师不敢批评学生是渎职。林黛玉是怎样对待学生的行为表现的呢?
醉眠芍药圃 香菱咏月
一开始香菱只爱陆放翁的的诗,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有当头棒喝的味道,算是批评;在分析了原因后,又说“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是鼓励。对首次作业,她有肯定(“意思却有” ),有否定(“措词不雅” ),有分析(“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有要求(“再做一首”), 最后鼓励她“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对第二次作业,她有谅解(“自然算难为他了” ),但不迁就,明确告诉她“不好”,然后帮她分析问题( “过于穿凿” ),再提要求(“还得另做”)。这次香菱很扫兴,但并未丢开,反而更加痴迷,终于写出了新巧有意趣的诗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林老师的表扬和批评自然、适时、直率,恰如其分,相得益彰,都激发了香菱的求知热情,都对香菱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看来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表扬,也同样离不开批评,是表扬和批评的对立统一,是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的辩证统一。经济学上说“货多不值钱”,如果走极端,一味的表扬和一味的批评是一样的,都会贬值。当然“统一”和效果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在林黛玉那里就是对香菱的爱。
二、林老师教学的显著特点
(一)循循善诱 引人入迷
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对某门课程的迷恋,就不会有智力充实和精神丰富的个人生活,每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香菱自己一开始就有学诗兴趣和作诗的愿望,但是兴趣的火花,如果都像宝钗那样一味地泼冷水,很快就会被浇灭的;另外,通往成功的路并不好走,自生的兴趣也会自灭,正像香菱写完第三首后说的:“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语文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信仰、终生的追求,使学生长久地对科学知识有饥饿感,以至于渴求获得它几乎成为最终目的,应该成为教学和教育的重要内容。” 黛玉好像深谙此道,在理论讲解、欣赏指导、创作扶持几个环节上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让香菱意兴盎然,欲罢不能,以至于诸事不管,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在宝钗看来是呆了、疯了、魔了,“都是颦儿引的”,要和她算账去。
(二)谈笑风生,情趣盎然
兴趣的形成、保持还与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关。作为读者,读香菱学诗这一回,我越读越想笑,感到很轻松,后来发现这一回的“笑”字竟是如此之多,粗略算来节选部分约39个,有单个人的笑,有众笑,有轻笑,有大笑,其中香菱约有16次,还有一次“喜”、一次“兴兴头头”,林黛玉约有10次,“欢喜”一次。师生二人喜眉笑眼,笑脸相迎,音容笑貌宛如眼前;师生之间有说有笑,谈笑风生,朗朗笑声似在耳边;谈笑间,论诗品文,佳句梦成,令人神往。细品二人的笑,有相互欣赏的笑,有喜出望外的笑,有鼓励的笑,有打趣的笑,有豁然开朗的笑,有赞赏的笑,有宽容的笑。高士其在 《笑》中曾这样赞美笑:
“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
你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
你是美的姐妹,艺术家的娇儿。
你是爱的伴侣,生活有了爱情,你笑得更甜。
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
你是一种动力,推动工作与生产前进。
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融洽的表现。
笑是一件大好事,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方面。”
在笑声中,林老师高尚的品格,和蔼的态度,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酣畅淋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身处这种和谐、活跃、生气盎然、情趣横生的氛围中,学生听课肯定会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精力集中、思路活跃、乐而不疲、效率提高。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新课改下的教学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尊重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黛玉教学就很注重研究学情,因材施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开始,香菱学诗心切,对诗报有神秘感,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 ,打消了香菱的顾虑,然后又鼓励她,“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对于诗的作法与要求,根据香菱的基础,她从诗的形式讲起,从平仄、虚实等格调规矩到词句到立意、意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解疑释惑。在理论联系实际时,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她开列了盛唐“诗佛”王维、“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三位一流大诗人的书目,以提高香菱对诗的鉴赏品味。针对香菱“看的诗少”,她圈选了王摩诘、老杜、李青莲三百到五百篇诗来扩大阅读量,“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在品诗时,当听到香菱称赞“上孤烟”好,她又不失时机的翻出“依依墟里烟”来让香菱看,让她进一步领略了些“滋味”。对学写诗,她把自己“竟未诌成”的题目交给学生,并指定了韵部,但考虑到香菱初次写诗,因而没有给她限字,给了她自由发挥的空间;对香菱每次的作业,她采取面批的方式,认真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指出方向,严格要求,使她作诗的水平提高很快。
在教法上,黛玉也是因材择法,从不刻意突出某种教法、回避某种教法,一切都依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讲求实效,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比如我们常说林黛玉有叛逆性格,但是她并没有为显示对科举应试教育的叛逆而放弃使用讲授法。新课改后,有些老师不敢用讲授法了,唯恐自己没有改革精神,怕被扣上“满堂灌”的帽子,特别是某些“表演给别人看”的公开课,一味的让学生反复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而学生又没有必要的参考资料,只能在现有的、有限的高度、广度、深度内打转转,难有大的提高、突破和升华,缺乏因老师精当的讲解、适时的点拨而产生的豁然开朗、更上层楼的畅快。不难看出黛玉的讲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上来的理论讲解,就让香菱茅塞顿开;对陆诗的点评,给香菱指出了阅读方向,少走了弯路;对“上孤烟”的追本溯源,让香菱领略了名作的神韵和妙处,懂得了借鉴与创新的道理;对作文的讲究、点拨,尽快的提升了香菱的写作水平,写出了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来,教师评改的成效往往是学生互改、互评所不能比拟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林黛玉在评价学生、激发兴趣、创造氛围、因材施教等方面都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了教师的组织者 、指导者 、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那么,在“学为主体”方面,黛玉是否也有让我们惊喜的地方呢?
(四)学习方式多样,务实高效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拿这一特点去比对,黛玉的教学堪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经典,她要求学生真心参与,虚心求教,不避繁难;她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学思问结合,重视探究讨论、实践、创新,重视能力的培养。
(1)端正学习态度,用“真心”去学,积极主动的学习。这一点香菱做的实在是太好了,用诚心(“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虚心(拜师)、苦心(“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专心、用心、潜心、痴心(“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 “挖心(搜胆)”、“满心”(“ 香菱满心中正是想诗…”)、“有心”(“ 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信心、恒心、细心等词感觉仍不能诠释清其“真心”,作为见证人,宝钗用“苦心”、“呆子”、“疯了”、“呆了”、“魔了”等词来形容她,这种治学境界令古今多少好学者和厌学者汗颜?!
香菱咏月
(2)大量阅读精品。她为香菱制订了阅读计划,先读王摩诘一百首,然后再读老杜一二百首,次之再读李青莲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个计划层次分明,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明确、具体,既全面,又突出重点;也很好的处理了博与精的关系,对名家也须圈选名诗,既不让学生负担过重 又能学到最好的东西 取得最佳效果。香菱严格执行了这个计划,诸事不顾,先是把黛玉圈选的王诗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读完后又“逼着”换出杜律。
(3)学思问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说:“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黛玉要求学生对每首圈选的诗进行精读,“细心揣摩透熟了”,不明白的要问,就把学思问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小说对香菱的苦思作了精彩的记录:“苦思一回,做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呆了一天”、“ 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躺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 翻腾了一夜”等。
香 菱 学 诗
(4)记忆和理解相结合。“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没有?”林老师不仅要求精读、熟读,还要记住,更强调“细心揣摩透熟了”、“领略”( 理解、感悟)。从这里还可以看出,林老师对布置的作业还要检查,重视落实和及时反馈。
(5)探究讨论,合作学习。她认为“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在这一回中,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后来香菱把“讲究讨论”发扬光大,和史湘云没日没夜的高谈阔论,以至于宝钗不无调侃地称之为一个“诗呆子 ,一个“诗疯子”, 演绎出另一段佳话。
史湘云
(6)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香菱央求黛玉“好歹教给我做诗”,而黛玉先给她列了一个读书目录;她的第一篇习作 “措词不雅”,黛玉指出“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 。看来黛玉认为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先大量阅读精品。她为香菱制订了详细的阅读计划,先读王摩诘一百首,然后再读老杜一二百首,次之再读李青莲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个计划层次分明,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明确、具体,既全面,又突出重点;也很好的处理了博与精的关系,对名家也须圈选名诗,既不让学生负担过重 又能学到最好的东西 取得最佳效果。香菱严格执行了这个计划,诸事不顾,先是把黛玉圈选的王诗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读完后又“逼着”换出杜律。
当香菱读诗有心得后,宝玉就鼓励她“你就做起来了,必是好的。”看到香菱还不自信,黛玉就拿自己作例子开导她,引得她动了心,反过来又央求黛玉给她出题目写诗,经过创作实践的刻苦磨炼,终于有所成就。
(7)听说结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交际中,听说运用的频率远远高于读写,然而自隋唐开始采用科举制度以后,各级各类的封建教育一直都把读(“四书”“五经”)、写(诗、文)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延续了上千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逐步把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并重,但是各级各类考试中普遍存在着重“笔试”轻“口试”,重“文”轻“语”的倾向,在传统和现实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实际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不善说和不善听,已经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导致的人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严重不相适应。也许是因为香菱学诗不为科举考试,黛玉是非常重视听说训练的,她要求香菱“你且说来我听听”,“ 正要讲究讨论”,二人的对话交流非常多,若论篇幅,香菱说的要比黛玉还要多,若论内容,香菱说的非常精彩,宝玉笑道:“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读、说、写、“苦思”、“讲究”的活动远远多于教师的活动,难怪编者把这一回的题目改为《香菱学诗》,而教师的引导又恰到好处,既精而又让人感到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