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后思
2018/10/25 10:32:23

    语文究竟教什么?语文教的不是内容,而是一种话语形式。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话语形式。例如:文学类:1、诗词重在组词2、散文重在结句3、小说重在谋篇。语文教学就是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在教文言文时,我不满足于仅仅分析字词句段,或被动地领会他人的分析,我总想透过文本,去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历史,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发,进而引领学生读出他们心目中的历史及对自己的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会收获很多的惊喜。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论辩文章,我在备课时反复阅读文本,梳理思路,精心设计教案以及课件。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激发,积极参与课堂。课后,我合本堂课的录像,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一、以文带言,在文意的分析中落实重要的文言知识。
    学生在这堂课学习之前已经结合注释,疏通了文意,梳理了重要的文言知识。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将重点的文言知识进一步落实。如学生读完文章后,以点评读音的方式落实了通假字“陪”“共”“说”“知”;在分析烛之武的“勇”的一面时,落实了“夜缒而出”中“夜”的名词作状语的用法以及“而”的修饰用法等。这样设计将言与文紧密结合起来,让文从言中来,而不是花架子。由此也可以有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注重反复诵读,让诵读贯串整个课堂。
    读是语文课堂必须的一个环节,从字音节奏到人物感情分析,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诵读。本堂课,突出了反复诵读的重要性。学生配合也比较好。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没能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诵读能力。比如在分析辩词时,刘露玫同学很好地把握住人物感情,用不同在我看来,学习语文就是启迪人生。设计本课时,我以烛之武的人物分析为主线,以《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描述和古人关于烛之武的评价为引子,探究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成功的因素,从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其中,论辩艺术是本文的主体和特色,这一方面的分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学生的表现来看,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方面,“夜缒而出”这一环节体现出烛之武“勇士”的一面,学生分析不到位;对成功因素的剖析方面,学生没有意识到时代背景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要不断精心打磨,才会逐渐璀璨。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